English

新“马路天使”

——北京“的哥”于凯记事
2000-11-0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孙献涛 李家杰 我有话说

从脱下军装那天起,于凯做出租车司机已整整15年,他在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上干出了“花”——累计行车60万公里无事故,18次受表彰,今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。

于凯是地道的北京人,热情好客、能说会道,这成了他干出租这一行的优势。可于凯并不满足这些,别的司机闲了睡大觉,凑一起“砸金花”(一种司机之间流行的纸牌游戏),于凯则抱着《消费心理学》“充电”,“干出租也讲个悟性,讲个理儿清。”每次乘客打开车门,于凯轻声发问“咱去哪儿?”一个“咱”字,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——这就是于凯的悟性。

于凯的车里总是备着雨伞和杂物袋。一次一位外宾打车去琉璃厂,到地方了雨也下大了。正在无奈之际,于凯把雨伞撑到他的头顶,外宾惊喜地连连道谢。返回时外宾找到自己的一把特大号黑伞,交换了于凯的这把“万人伞”,他对于凯说:中国好,北京好,你好!

今年6月,公司让于凯协助日本东京电视台去长城拍片。到了长城脚下,几名摄制人员一趟趟地向山顶搬运设备,其他演员和非摄制人员则站在一旁观望。于凯上去帮忙,导演连忙制止。于凯让翻译告诉导演,他是义务帮忙,并不收小费。等搬运完设备,感激不尽的日本导演让全体摄制人员站成一排,向这位高尚的出租车司机鞠躬致敬。

常“打的”的人很少有不丢东西在车上的,我们经常能听到某某司机拾金不昧的感人事迹和某某先生“定有重谢”的寻物启事。于凯是怎么看待“拾金不昧”这件事的呢?他曾十多次拾到乘客的贵重物品,都设法及时交还失主。令人意外的是,每回费尽周折把失物送到喜出望外的乘客手里,他都反复道歉:实在对不起,忘了提醒您收好东西。让您着急上火了,给您添麻烦了,下次我一定注意!

于凯对自己“苛刻”的另一面是对他人的宽容。现在北京出租行业竞争非常厉害,街上一眼望去净是空驶的出租车。一天下午,“扫”了半天马路的于凯终于在天坛北门看到了一个招手拦车的人,他刚把车顺到跟前,“噌”地一下从后面钻出个抢活的同行,将车横在于凯的车前。谁知人挺麻利,车却不争气,怎么也打不着火了。司机下来央求于凯帮忙,于凯几下就把问题解决了。这名司机红着脸道谢:“大哥,有肚量!这趟活还是您拉吧。”于凯笑了:“赶紧走吧,都是同行,帮这点忙不算什么。再说挣不挣钱也不在这一趟上。”

于凯已经是“服务明星”了,记者问他:是不是觉得15年如一日有点累?于凯说:让乘客满意并不难,其实就是多说一句话,多搭一把手,不是能不能办到,而是想不想去办。真心替乘客着想,就能想得周全,做得自然。你说我是“马路天使”,那这“天使”也太好当了,只要你有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